查看原文
其他

【听历史·游南京】幕后英雄的一锤定音

2017-09-06 长江岸边说六朝03 南京旅游

 播音:南京广播电台 吴迪珺 

 听历史·游南京 第三期 

  上次说到孙权下定决心要再次搬家。

  有一种流行说法是,诸葛亮曾经评价南京时说“钟阜龙蟠,石城虎踞,此帝王之宅。”南京的东郊是紫金山,绵延如同一条盘伏的龙,西边是石头城,如同猛虎雄踞江边。如今的清凉山公园内,有处“驻马坡”景点,三个字是刘海粟题写的。相传诸葛亮就是在这里骑马观察南京的山川形势。公园东大门外有个“武侯驻马浮雕”,长约70米,高4米,近300平方米。但有人考证,实际上诸葛亮并没有到过南京。所以这种说法存疑。

  刘备则确实劝说过孙权“迁都”。

  刘备:吴郡离前线有数百里,一旦战事紧急,你恐怕来不及救啊,劝你还是赶紧换个地方。

  孙权:你说得对。秣陵有河流上百里,船只行驶很方便,我正好要治水军,准备移居过去。

  刘备:芜湖离前线也近,你也可以选择。

  孙权:我将来还要攻打徐州,芜湖位置偏了,不太合适。

  倘若刘备的劝说还让孙权有点犹豫,那另外有个人在这关键时刻推了一把,终于让孙权下定决心搬到秣陵。

  他的名气不及张昭,但他对孙家的贡献并不少于张昭。他对南京的成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可以说是幕后英雄。

  他叫张纮(hóng),生于151年,比孙坚大4岁,比孙策大24岁,是扬州名士。年轻的时候就到洛阳游学,大将军何进还请他做官,他拒绝了。后来由于母亲去世,他就回到了江都居住。当年孙策还在袁术手下,正是郁闷找不到出路的时候,几次去拜见他,请张先生指点迷津。张纮虽然没有像诸葛亮那样避而不见,但也不轻易地显山露水,连连说:我这个人见识简陋,而且又在服丧,你的事我可帮不上忙。

  孙策战场上勇猛如项羽,但对名士始终是毕恭毕敬的,一再恳求,说到动情之处,还落下了眼泪。女人的眼泪能打动人,英雄的眼泪更能打动人。

  张纮见孙策言辞慷慨,有忠义豪壮之气,瞬间感动,终于敞开了心扉。

  张纮对孙策纵论天下大势,思想也是前卫的。他说:北方豪杰太多,有所作为不容易,不如到南方去,闯出一片新天地。我将与我的好友一起去支持您。

  当时的能人基本都集中在北方。周、秦、汉的都城在长安、洛阳,英雄豪杰们的思维定势就是:全国的中心地区在黄河流域,问鼎中原才是一生的追求和梦想。南方是蛮荒之地,如果派到长江以南做官,那定是在中央混不下去了,或是被贬、或被流放,万般无奈带着惆怅和失意才踏上南方路途。所以能人们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观念:攻打南方本身就是件丢人的事,打下来更是个鸡肋。

  但孙策一经张纮点拨,却是想通了。只有在普通人前面发现商机,才能大把大把地赚到钱。北方竞争太惨烈,孙坚那么骁勇也难有作为。南方倚凭长江天险,一样能闯出广阔天地,成就霸业。孙策终于看到了光明的曙光,心中非常感激,决定扫平江东前,为免去后顾之忧,把家人全都托付给了张纮。

  孙策一到南方,虽然也遇到强手,但相比北方袁绍、吕布等,还是太弱了,不堪一击,孙策狠狠捞了一把。等别人发现时,制高点已被孙家占据,孙策得以大展宏图。

  当他试图另立门户和袁术绝交时,想想总要在朝廷找个依靠,否则名不正言不顺。就派张纮向汉廷贡献礼物,其实就是想和曹操拉关系。曹操也想要利用孙策安定江东,挖袁术的墙脚,于是上表奏准任命他为讨逆将军,封为吴侯。但曹操也是爱才的人,把张纮留了下来,担任侍御史,这个职位办事比较杂,比如举劾非法、出去办案等等。

  这对于孙家来说是有祸有福。祸就是:张纮曾一再劝说孙策不要轻率行动,要注意安全。张纮一走,孙策更没人劝了,结果被刺杀。

  福就是:孙策死的时候,曹操想趁机攻打东吴,张纮立即劝曹操,说乘人丧事用兵是不道德的。还不如和东吴结成盟好,东吴会永远感激你。曹操还真听了他的意见,上表封孙权为讨虏将军,兼会稽太守,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。可见张纮是另一个徐庶,身在曹营心在吴。不久张纮又回到东吴,曹操以朝廷的名义任命他为会稽东部都尉,这个官职是地方军事行政长官,负责统领本部的军队,太守是大领导,他是具体执行人。回来的原因说法有几种,一种是曹操想派他回来做间谍,安插到孙权身边,在孙权耳边吹吹风,劝他投降。还有一种说法是,他自己想回来的,因为心念旧主。

  反正他回到江东后,孙权是大喜过望,非常器重他,所有东吴对内外公布的文书,基本上都是他起草的。因为他文采很好,当时“建安七子”之一陈琳看到他的文章,感叹自己是“小巫见大巫”。

  张纮没有张昭名气大,可能与他低调有关。每次立了功,从来不会到处炫耀,总是说自己的不足,到处作检讨。不像张昭自认是老资格,总是摆出老师的姿态。孙权对群臣大多数是直接喊他们的名字,唯独称张昭为张公,称张纮为东部,因为他任会稽东部都尉,可见孙权对这两人的器重。孙权后来厌恶张昭,对张纮却更加尊重。

  孙权也喜欢打仗冲在第一线,张纮就劝他那只是匹夫之勇,不是统帅之勇;孙权喜欢用兵,张纮则说治理国家既要文治,也要武功,但武功要因时而动,现在应当暂且隐伏,偃息军队、开垦农耕、任贤使能、以德治国。于是孙权便停止了军事行动。

  孙权对他言听计从,所以孙权把政权中心移到秣陵,也是由于张纮一锤定音。 

  张纮劝孙权迁都秣陵的理由,主要是回顾了这座城市光辉灿烂的历史。

  在商代末年,陕西岐山一带有个周族,领袖叫姬亶。他有三个儿子,依次是泰伯、仲雍、季历。

  老三季历生下一个儿子,叫昌,就是后来的周文王。姬昌从小就聪明,有王者风范。姬亶有意要把周家的天下传给姬昌。但按照传统,王位只能由长子继承,姬昌的父亲季历排行老三,没有资格。泰伯和仲雍为了满足老人家的心愿,远走高飞,来到现在的江南一带,此地那时还是蛮荒之地,他们在这里定居,自号“句吴”。“句吴”是方言,意思就是吴,这就是后来吴国以及东吴名称的由来。

  东周的时候,南京属于吴国,由于与楚国相邻,被称为“吴头楚尾”。吴国为了防止楚国的进攻,建了两座城邑,邑相当于现在的大型村镇。

  一个叫棠邑,位于现在六合境内。后吴、楚交替占有,还有说法是楚国先建的,具体位置已难考;

  一个叫濑渚邑,位于现在高淳固城镇。得名是因为建在濑水北岸的沙滩上。城墙雄伟,坚固难攻,吴王看了很满意,取名为“固城”。旁边有一湖泊,得名为固城湖。楚军后来攻陷这座城,在此大造宫殿,搜罗美女,纵情享乐,称为“楚王城”。

  棠邑出了两个名人。一个叫伍尚,楚国人,他是史料上能查到的棠邑第一任行政长官,为人重德行,仁孝慈爱,称为棠邑大夫。他的爸爸叫伍奢,弟弟叫伍子胥。伍家因为受到楚王的猜忌和迫害,伍奢被囚,伍尚从棠邑被召回楚国都城后,和父亲一同被杀。伍子胥听到消息后潜逃到吴国。

  棠邑还出了一个名人,那就是专诸,是历史上有名的勇士和刺客。一次专诸正要跟很多人打架,老婆出来叫他,专诸低着头乖乖地回家了。恰好被经过的伍子胥看到了,觉得非常奇怪:这么勇猛的人,怎么会怕一个女人呢?就上去问原因,专诸说:能屈服在一个女人手下的人,必能伸展在万夫之上。

  这就是 “惧内”一词的由来。伍子胥听了感慨不已,认为他是真正的男人,从此与他深交,结为好友。

  伍子胥逃到吴国时,是吴王僚当政,但他的堂兄公子光认为王位应当是他的,想杀死吴王僚自立。伍子胥看出他有野心,就把专诸推荐给了公子光。公子光对专诸非常客气,以宾客待之。一次公子光宴请吴王僚,在地下室埋伏身穿铠甲的武士。吴王僚已嗅到危险,为防万一,派出的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到公子光的家里,门户、台阶两旁,都是吴王僚的亲信。酒喝到一半,公子光假装脚有毛病,进入地下室,让专诸把匕首放到烤鱼的肚子里(所以又称鱼肠剑),然后把鱼进献上去。专诸到吴王僚跟前,掰开鱼肚拿出匕首,直刺吴王僚,力透铠甲。吴王僚当场毙命,他的侍卫人员也乱刀砍死专诸。公子光率兵从地下室鱼贯冲出,灭掉吴王僚卫队。

  公子光自立为国君,这就是吴王阖闾,他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。伍子胥此后辅佐吴王,一心复仇。多年后举兵伐楚,攻下了“楚王城”。由于伍子胥对楚有刻骨的恨,烧毁了宫殿,大火烧一个多月。固城成了一片焦土。

  南京历史上这两座最早的城池都没有了踪迹。现在六合雄州街道有一条路,称为“专诸巷”,相传就是专诸出生的地方。今苏州也有一条专诸巷,相传是他下葬的地方。

  现在高淳固城镇,还立了伍子胥的塑像。因为高淳流传着伍子胥的故事。

  在固城镇旁有条小溪,据说伍子胥被楚王追杀时逃亡至此,河边一名浣纱女子指路,伍子胥才成功逃到吴国。女子为了不走漏风声,跳河自杀。伍子胥伐楚后,来到这条溪边,为纪念这名女子,将在楚宫内缴获的三斗三升“金豆子”撒在溪中,此溪由此得名“黄金港”。

  伍子胥驻军高淳时,开垦荒地、减轻赋税,深得老百姓爱戴。如今高淳固城镇有一条河,据说这就是伍子胥率众开凿的,故名为“胥河”。这条河东接苏锡常,西达长江。

  相传伍子胥是五月初五自杀身亡,因此端午节的时候,高淳人会祭拜他。这是端午节来历的另一个传说。高淳人还会举行划龙舟比赛,地点就在胥河,并把粽子撒入河中以表怀念。

  现在的市区在春秋时期,还是行政区域的边缘。主城区正式建城池,要从战国开始算。

  公元前473年,越国灭了吴国。第二年,越王命人在长干里修筑了一座城池,也就是今天中华门外秦淮河畔,叫做“越城”或者“范蠡城”。所以公元前472年,一般被认为南京市区建城的开始。

  这座城并不大,周长不足一公里,但当时靠近秦淮河的入江口,地势险要,是越兵威胁楚国的重要城池。这个城留下的一个千古谜团:为什么叫范蠡城?

  范蠡是勾践的重要谋臣,是明哲保身的天才。越国灭了吴国时,他就意识到越王勾践这个人,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,伴君如伴虎,他选择功成身退。但他打的辞职报告勾践坚决不批,威胁要杀他全家。范蠡却去意已决,他的经典名言是:“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”,这是临走时劝好朋友文种的话,文种不听,后被勾践杀死。

  范蠡离开越王后,浪漫的传说就是他带着西施乘一叶扁舟浪迹天涯了。后来他改名叫“鸱夷子皮”,表面的意思是牛皮做的酒囊。因为用的时候可盛酒,不用的时候可以折叠,蕴含着能屈能伸、收放自如的深意。他弃官后从商,是最早“下海”的代表人物,而且成了巨富,自号“陶朱公”,成有钱人代名词。名声、金钱、美女,他算是都拥有了。他是后世无数男人崇拜的偶像,原因是——能拿得起,放得下。

  他在公元前473年就离开了越王,所以这座城不太可能是他建的,那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?只有留给后人想像了。这座城一直保存到清代,后来毁于战火。

  又过了100多年,公元前333年,楚国大败越国,占领了这里,就在石头山上建一座城邑,就叫金陵邑,这就是南京的第一个名称:金陵。

  秦朝统一中国后,因为楚国建这座城是用于军事防守的,秦始皇为防地方割据下令拆毁。而且把市中心移到了现在江宁秣陵一带,设秣陵县。同时南京这个地方还建了几个县,分别是丹阳县、江乘县,溧阳县,棠邑县。

  这些县名从哪里来的呢?

  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第五次东巡时,经过金陵。

  相传当他经过现在江苏与安徽交界处的时候,看到山上长了许多赤柳,他兴趣来了,就跟手下人说:这里就叫丹杨县吧,丹和赤都有红色的意思,杨和柳都是树木。后来慢慢变成了丹阳县。

  他经过现在栖霞的时候,因为要过江乘舟,这里就设了一个江乘县。

  “濑”与“溧”古音相通,古人又习惯把水的北面为“阳”,于是就将濑渚邑改称为“溧阳县”。棠邑依然用的旧名。来理一理秦朝时南京的这几个县名。

  秣陵县:今江宁区秣陵一带。

  丹阳县:今江宁区丹阳一带。

  江乘县:这个县比较大,今栖霞往南一直到江宁淳化一带。

  溧阳县:今溧水、高淳一带。

  棠邑县:今六合、浦口、大厂一带。

  看看这个区划,郊区已和现在很接近,主城却是多么的荒凉,几乎属于没名没姓没父母的弃儿。

  此外,秣陵、丹阳、江乘、溧阳都属于会稽郡,棠邑县无考。也就是说,现在南京的江南片区和浙江的杭州、绍兴、嘉兴、义乌等都属于同一个郡——会稽郡,2000多年前是“一家人”。

  到了秦汉时,统治南京的大多是鼎鼎有名的人。

 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,南京就在辖区内;韩信击败项羽后,封为楚王,领地包括南京。在今天的浦口区,还有一个点将台,据说就是韩信在这里点将,大破项羽军。

  相传点将台下有个藏兵洞,一直通到安徽滁州境内的琅琊山后。韩信的兵数量并不多,为迷惑项羽大施障眼法。他让兵马从项羽阵前走过,往后山而去,源源不断走了三天三夜。原来这些兵马绕到滁州琅琊山后的山洞,进去后从点将台下的藏兵洞出来,循环往复。项羽以为韩信有千军万马,不战自退。

  汉景帝的时候,南京属吴王刘濞辖区,他后来举兵反叛,史称“七国之乱”。他被周亚夫击败时,就是从“范蠡城”逃跑的。

  后来南京几个县城变迁比较频繁,一会属这个郡,一会儿属那个郡。只提两处变化:一是多出了个湖孰县,因为江乘县实在太大了。大致是把江乘南片的部分划了出来,设了湖孰县和句容县。湖孰后来改名为湖熟,县的中心就在现在江宁湖熟一带。被砍了一半的江乘县大致相当于今栖霞区一带。

  二是武帝时设了丹阳郡,包括秣陵、丹阳等17个县。从此南京和现在的杭州等正式“分家”,不再同属会稽郡。后来虽有变化,但动作不大,一直维持到东汉。

  这就是秣陵东汉前的大致历史。但如果张纮这样细说,孙权会觉得枯燥无味,以为在上历史课,早已风中凌乱了。张纮换了一种说法,把历史精心地打扮打扮,化上一层淡淡的妆,穿上华丽的衣服,顿时这座城市变得神采飞扬、光彩照人,如同楼阁玲珑,仙山缥缈。

  他的主导思想是:秣陵并不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寒族,而是天生就有“王气”。证据如下:

  楚威王灭越后,站在石头山(今清凉山)上向西北遥望,看到卢龙山(今狮子山)一带,紫气直射北斗星方向,照亮天际。楚威王大惊,认定此处必有“王气”。于是命人在卢龙山以北的江边埋金,以镇住“王气”,因此号为金陵。

  被“王气”吓住的不止楚威王一个人。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经过时,几个术士远望金陵山势峻秀,越看越害怕,对秦始皇说:金陵有天子气。又有术士看见方山顶部平整如削,四角方正,像上天盖下的印章,连连惊呼这是风水宝地。这让秦始皇很恐惧,天无二日,必须把不稳定的因素扼杀在摇篮之中。他派人开凿方山,引秦淮河水流贯金陵,这样“王气”不能聚集,随同流水泄散。

  做完这一切秦始皇还是忐忑不安,又把金陵改名叫秣陵。秣是草料的意思,意思这里只能养养马,属于从人格上羞辱。打翻在地再踩上一只脚,让金陵一辈子不得翻身。他又在今城北老虎山一带立了座碑,碑上写:“不在山前,不在山后,不在山南,不在山北,有人获得,富了一国”。然后派人到处放风,谎称这里埋了金子。老百姓听说后都成了疯狂的淘金族,乱采滥挖,“王气”再无法留存。

  秦始皇煞费苦心后终于起驾离去。然而上天却开了一个玩笑,秦始皇在归途中一病不起,随后驾崩,传说就是因为“破了天机”,遭到报应。这是金陵有“王气”的间接证据。

 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,封他的儿子刘缠为秣陵侯。但名气渐衰。

  张纮总结概括:秣陵其实是皇家血统。汉以来默默无闻,是因为天生有领袖气质,所以一直被北方的中央政府打击报复,受到不公平的待遇。这是一个被长期埋没了的人才,现在需要你挖掘出来,让他英雄有用武之地。

  孙权被他说得热血沸腾,当即拍板:不要争了,就住秣陵了,通知大伙赶紧搬家。

  为了表示对张纮的奖励,孙权让他回吴郡接来家眷。一齐搬到秣陵,孙权还想在搬家大典上为这个幕后英雄开个庆功会。

  然而没想到的是,张纮走在半路上就病逝了,并没有看到孙权搬进秣陵的一天,他活了60岁。死之前写了遗书给孙权,大意就是劝孙权要如饥似渴地寻求贤才,不厌其烦地接受忠谏,克制感情、减抑情欲,忍受辱垢、掩藏锋芒,才能成就大业。

  孙权看得痛哭流涕。


  文稿:扬子晚报 杨民仆

杨民仆: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,主编扬子晚报南京新闻10多年。2015年1月起,在扬子晚报上连载《长江岸边说六朝》,2016年8月结束,好评如潮。如今第一本已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。2016年,被南京市委市级机关工委聘为客座教授,为机关干部讲授历史。


作者寄语

       如今,能静下心来读一本书,似乎要有高僧的定力,才能抵挡得住手机风情万种的诱惑;而听书,不需要内心的抵抗和纠结,只要放松身心,江边散步、躺椅小憩,耳边就飘过一页页故事。

        《长江岸边说六朝》在扬子晚报上连载上一年零八个月,80万字,把这段纷乱的历史,用通俗的语言,理出简明的脉络。感谢南京市旅游委邀请播音员录制成音频。如果你没有信心看完全部文字,不妨听一听音频,金戈铁马、美人歌舞、佛寺钟声、群莺乱飞,伴着抑扬顿挫的语调,在愉悦和享受中,一一浮现在脑海里,任凭眼前车水马龙、喧哗安静。


延伸阅读


❂ 紫金山

紫金山又名钟山,位于南京城东,自古被誉为“江南四大名山”之一,有“钟山龙蟠”之美誉,是“国家风景名胜区”和“5A级旅游景区”。钟山风景名胜区面积31平方公里,各类名胜古迹200多处,其中,世界文化遗产1处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,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,其间山、水、城、林浑然一体,自然景观丰富优美,文化底蕴博大深厚。


 明孝陵神道  图:陆森 


明孝陵



美龄宫


音乐台


中山陵


灵谷塔


 流徽榭  图:梅宁


 紫金山天文台  图:东风永健





Today:旅游资讯

编辑:seusxc 
本版旨在介绍南京掌故,分享旅游文化、案例或点评不和谐音符等。投稿邮箱:njtour@126.com


免责声明:本文仅作分享之用,文章及插图版权属于原作者。本文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“南京旅游”核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“南京旅游”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必要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小编微信:NanjingTravel,我们会及时处理。


↓↓↓↓点"阅读原文"查看"欣赏“文明旅游、为南京加分”,欢迎传播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